找到相关内容382篇,用时19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访禅宗古刹宝光寺

    ,学识浅薄,不能使无病得到更多教益。正踌躇间,他忽然想到成都昭觉寺方丈、学问渊博光法师作无病师父最适合。但又考虑,昭觉寺是十方丛林,不是子孙庙宇,按佛门规矩,光法师是不能在昭觉寺收徒弟。于是,佛泰与光商议,把收徒地点定在成都五岳宫。  一九三七年暮秋一天,佛泰长老雇了两辆黄包车同无病从新都去成都,无病辞车不坐,坚持步行。路上,只见无病两脚生风,一口气跑到驷马桥,把黄包车丢得老远。...

    冯修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5058951.html
  • 《噶举金鬘传承》中关于阿底峡记述

    。尊胜帕莫竹巴曾说:「他是一位十地菩萨、五大师,为了度众,特意显化降生邦伽罗(Bengal)(即孟加拉,为古印度之地),又因愿力而到雪国。他令虔诚之众如腊月般圆满,我向他顶礼。」  《藏王松赞干布...前来。他译师,也是广博精深菩萨宝贤 (Rinchen Sangpo)(仁钦桑波),将会十分尊崇这位佛化身,他右绕三匝,充满虔诚与恭敬,并且承事这位比丘。这时有一位博学菩萨,名为光(Iang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14559237.html
  • 烦恼与解脱

    光,成为能见妄见,是为转相。复由能见见相,而幻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因此而成立境界相,于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随之俱来。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真实智慧,亦可以说是根本;无为解脱,是涅槃别名。无学圣人以根本照彻四谛理,而断灭三界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真如,获得身心解放,不止逍遥自在,而且是清凉、寂静、轻松、愉快境界;自此,不再为一切...

    文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70359545.html
  • “万法唯识”和“转识成智”

    作为染净根据精神实体,就法相唯识宗而言则指阿赖耶识。该宗认为,通过宗教修持“熏习”,藏识中染污种子减弱,清净种子增强,最后转“识”成“”,使杂染阿赖耶识变为纯净无垢识,这就是成佛。宗教实践根本目,是要实现认识由“虚妄”到“真实”转变。通过特定修行,领悟佛教真理,有漏八识可以转变为无漏八识,获得四种智慧;“转识成智”“识”是染污有漏八识,“”是清净无漏八识即真如。这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4059875.html
  • 禅宗与珠江文化

    旅游旺盛季节。  3.肇庆成为西江文化名城  禅宗文化影响珠江文化,肇庆为著,六祖十大弟子之一常即在鼎湖山西南云溪上游(俗名“西坑”地方)云顶峰下,建立白云寺。又称老鼎鼎湖右寺沿坑而下,分别建...龙潭飞瀑最著,因有常手书颜体楷书在涅檠台壁上署名。字体为二尺见方大字八个,即:“涅檠妙证,法眼心藏。”此两行八字学者即有不同排法。旁有一行小字,记为刻人不深字体,看不清,字称佛偈八字为常手书,但...

    曾昭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3959970.html
  • 试论牟宗三哲学儒佛会通

    形上学”概念使用重新检讨其诠释体系   六、从牟先生“直觉”概念使用重新检讨其诠释体系  七、从牟先生“分别说与非分别说”概念使用重新检讨其诠释体系  八、从牟先生“实有型态形上学及境界...宗哲学不仅圆满地述说了世界存在间架,更且藉由不执著于此一世界间架表述而保留了此一世界间架表述系统存在上圆满。至于贯串整个中国儒释道三学本体论义理都是一种具备认识世界实相认识心即直觉或称无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5060041.html
  • 《摩诃止观》片论

    》为最终和最成熟佛陀教诲,故别称“法华宗”。《摩诃止观》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都是阐发《法华经》思想著述,称为天台三大部。以讲述《法华经》为始,●对一切经典注疏,均以其独创因缘、约教、...亲证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教观互具,相辅相成,故在止观著作中有“起教”篇目,而在讨论教相著作里又有“观心”论题。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主要说教相门,而傍及观...

    王雷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1260831.html
  • 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

    唯识学要彻底克服这种不完美,就提出了“转识成智”论。   所谓,就是智慧,是识对立面。是没有局限,纯净,是超越主客体分别后境界,佛教称其为“五分别”,或“般若之”。唯识学归宿,就是转舍有局限有染污识,转得没有局限没有染污。   具体说来,转识成智包括转八识成四。前五识要转为“成所作&...

    魏德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5261469.html
  • 唯识论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

    证实故”来成立?恐怕还不能。因为不能“证实”,只是不否定六识能正确认识,但还不能肯定六识能正确认识。要成立此观点,还须有更直接、更有力理由。  2、依他起行,二所行  对凡夫六识能进行正确认识之观点...能否认识呢?  《瑜伽师地论》(卷74)[8]指出:“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所行?答:是二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其中二智指凡与圣智,其它唯识经典也有相同说法。如《佛性论》(卷2)[9]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2261746.html
  • 佛教从般若到如来藏、佛性思想发展及意义

    天台宗这一圆融思想是从客观存在上和主观运用上都用了非分别说方式才建立起来,而这种非分别说方式运用是直接从佛教般若思辩方法中演化出来,即从般若思想本身就可以开出佛性、如来藏思想,...转为人对人爱,把天道,仁内在化到主体人中来,使人通过对仁实践,来达到对神性追求,这就是孟子说“仁且,圣也”。这就是说人能用智慧实践内在仁,也就达到圣了。这一转变,就...

    蔡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4561924.html